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特点
◇韩李炎 朱高林
中央苏区是指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因其采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亦称为中央苏区。1927年11月,毛泽东就提出革命队伍不能光打仗,一定要做好宣传群众的工作。为了有效推进革命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组织开展了文艺宣传活动、扫盲识字运动、群众体育活动等公共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为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坚持服务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原则。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文化是用来教育改造群众使其投入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作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讲话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中央苏区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有三个根本目的:首先,动员群众参加红军。1933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机关党总支书记的邓颖超发出“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斗争”号召,她指出“经过戏剧表演、化装演讲、活报唱歌来解释当红军是每个工农群众的任务……使他们在活泼兴奋的动员中,能够忘记他的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阶级仇恨与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热情上,能如潮水般活跃勇敢继续不断的投身当红军,出发上前线去!”(邓颖超:《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斗争》,《斗争》第7期)其次,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中央苏区存在大量文盲,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苏区政府通过扫盲运动,减少农村文盲数量,同时结合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生产、生活、军事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最后,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在旧中国,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为了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使根据地人民能在体格上适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央苏区围绕“体育军事化”这一方针,指导军民进行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