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学的生态观念
◇张亚军
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大儒胡瑗开程朱理学之先河,以“明体达用”为核心教学理念执教湖州,形成一套“有体有用有文”的系统育人模式,注重培植根本、启发潜能、各顺其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世称“湖学”。湖学传统具有丰富的生态理念,从“生生谓易”的有机性存续,到“利用厚生”的多元性构造,再到“成己成物”的整体性思维,湖学提供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根本导向、以“明体达用”为实现路径的系统化生态哲学。
生生谓易的有机存续。在梁漱溟眼中,如果用“无”代表道家的学问,“空”代表佛家的学问,那么最适合儒家的便是“生”,这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根本特征。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对此有更详尽的阐释:“夫天地之大德者,惟是阴阳二气上下相交,生成万物。周而复始,无有限极,故其德常大。若生之不常,运之有极,则所生之道不广也。”天地的根本性德便是普遍而持续的生成,天地不会因鲜花美丽便多给予雨露地肥,也不会因为烟草有毒便少施予阳光滋养,天地之德在于生成万物,而且周而复始,没有极限。胡瑗又说:“天地以阴阳二气,流布于四时,发而为日月风霆,散而为雨露霜雪,使蠢动万类,皆遂其性而安其所,此天地所以能养于万物者也。”天地不仅生成万物,同时还要进一步长养万物,其特点是各遂其性,使万物顺着本性充分发展,而不是削足适履、整齐划一。只有如此,“天地”才称得上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含宏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