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的苏湖教法与宋代书院
◇朱汉民
胡瑗是宋学的重要开拓人物,他通过复兴师道创建苏湖教法,推动了宋代书院的发展。宋代书院从兴起到大盛,代表了宋儒复兴师道而重建政教文明的理想追求。宋儒希望重新张扬孔子、孟子等早期儒家士人的师道精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推动形成新的政教形态。重视师道的胡瑗鲜明表达自己的政教理念,他在《洪范口义》探讨的国家治理大法中,就包含着他的师道理念及其重建政教的理想。胡瑗努力提高“师”在儒家理想政教形态中的地位:“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由师而后兴也。故传曰‘国将兴,尊师而重道’。又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故师者,天下之根本也。”这种以“师”为天下之根本的师道精神,恰恰是宋代书院大盛的内在动力。
史载胡瑗“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应该说,胡瑗与宋初大儒孙复、石介在泰山的十年苦读,对他的精神成长、思想成熟非常重要。孙复、石介均是宋初能够以师道自立、开拓宋学学统的重要人物。后来,景祐二年(1035),孙复、石介在泰山创建书院,形成了所谓泰山学统。石介专门撰有《泰山书院记》,明确表达自己要继承孟子以来“以其道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道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