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心理学史中的个体主义

  • 健康心理学的未来关切与研究取向

  • 如何实现与孤独症儿童的同频互动

  • 健康心理学的未来关切与研究取向

· ·

如何实现与孤独症儿童的同频互动

◇石静

孤独症谱系障碍(以下简称“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患者在外观上与常人无异,但是他们的交流、互动、行为和学习方式会有所不同。某些孤独症患者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可能会有超常表现,但多数患者能力严重落后于常人。所有的孤独症患者终身需要帮助或支持才能适应社会。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可靠的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也缺乏全国性调查。根据国内孤独症流行病学比较重要的研究估计,孤独症的患病率为0.7%。目前国内的孤独症儿童已经超过200万,并且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医学界对于孤独症产生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确定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病因不明确,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治疗方案可以缓解孤独症的核心障碍,教育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对于学龄期的孤独症儿童来说,融合教育是一种高效的干预方式。

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特殊儿童教育的“多元融合”,力争“应融尽融”。2020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随即,各省市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随班就读工作实施细则。作为随班就读主体的孤独症儿童自然是最大的获益者。教育部倡导的融合教育无疑是他们融入社会、获得成长进步的最佳途径。为了融合教育高效开展,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而他们与其他学生、教师以及周围人群交流时的语用障碍则是重中之重。通过学科融合、路径融合、对象融合、方式融合、内容融合、方法融合六个途径,本文试对孤独症儿童语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干预融合模式,帮助孤独症儿童有效实现同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