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何建?谁来建?如何建?
◇本报记者 褚国飞 王悠然 杨雪
11月7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发来贺信。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宣布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设立在雅典”“专门致力于古典文明研究”的“高级别”学术研究机构,立刻成为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谈论以及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落实中希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的战略举措。为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回答这一研究机构“为何建”“谁来建”“如何建”等外界关心的关键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姚枝仲、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首任院长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负责人贺方婴。
受访者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建院之基、兴院之魂。学术界应以此为重要契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打造古典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中指出,中希共同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如何在进一步深化古典学研究、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刘作奎: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给予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重要定位、赋予重要历史使命,即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高层次、高级别的涉古典文明研究的平台和机构。它主要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以古典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综合性研究,积极利用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新技术,通过原创性研究、自主性概念和话语体系的确立与分析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涵养和壮大中华文明。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研究院为载体,以我为主,用中华文明、中华思想重新审视世界文明,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导的自主的古典学知识体系,给中国古典学更加清晰和鲜明的学术定位;二是用学术方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简单追求与西方接轨,努力构建视野更开阔、更体现世界文明真相的世界古典学研究体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平等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世界古典文明智慧,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为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提供学术支撑,推动中华文明不断成长和升华,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古典学研究智慧。
张志强:在欧洲文明的腹地希腊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首要任务是传播好中华文明故事,把中华文明道理讲述出去。同时,要做好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欧洲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不仅要把中华文明道理传播出去,还要建立研究数据和信息的交流平台,这样能够吸引欧洲和西方古典学界关注、关心中华文明研究,在中华文明研究上形成交流互鉴。另一方面,西方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中西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共同研究也可以带动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推动文明传承发展,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们希望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建成一个世界古典学的交流中心,关键在于坚持“大古典学”理念而不是局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学,即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可以有自己的古典研究,都可以在自己的古典研究传统上建立古典学。成为古典学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也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一个功能定位。应丰富古典学研究的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扩大其学科边界,而不仅仅是把研究对象局限于古希腊古罗马。
贺方婴:在雅典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意义极其深远,既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自身的窗口,也是世界文明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意味着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焕然一新的中华文明将主动参与世界文明的建构,推动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中西文明交流与互鉴,为现代世界注入融汇中西的古典精神,在对话与互鉴中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叙事。我期待未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能成为国内古典学者与国际古典学术界展开全方位对话和合作的平台,各国古典学家有机会借助这一平台深入希腊一线考古现场,将文本研究与文明现场的考察结合起来。
作为中国文明的展示窗口,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深耕于西方文明的腹地,致力于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文明互鉴与对话,让东西两大文明在希腊交相辉映,意义深远。作为首个在希腊建立实体研究机构的亚洲国家,研究院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迎回来”。不仅要把自身文明传统的思想精要和文明结晶向希腊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展示,还要融入希腊人民的文化圈和学术圈,向世界展示“学术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包容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古典学研究和国际人文交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刘作奎:第一,用好世界古典学大会和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两个新平台。今年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得很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期待明年大会再创辉煌,继续扩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网络。积极推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高质量发展,广泛开展古典学对话、研究合作、人员往来,打造中国古典学研究海外高端平台。通过世界古典学大会和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切实把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推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合理认知,推动其他文明对中华文明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
第二,用好各层次的渠道和载体。借助中希学术机构合作关系、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业务交流关系、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组织的合作网络,积极把文明对话、文明互鉴、文明交流纳入重要的议题范畴,加以推广、传播和研究,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中国文明观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和民主化、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利用古典学研究这一“小切口”做好大文章。当前,古典学研究在西方世界正日趋衰落。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要加强对自身文明的了解,也要加强对世界文明的理解,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要汲取。通过主动搭台、构建全球层面的古典学研究,推进经典互译、学术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如可以充分发掘中希两大古典文明都富有的追求德性、至善、忠道、和谐与共同体的精神,具有克服现代性冲突和夯实多元现代性的时代价值。从古典文明找源头,有对比才能相互理解,真正了解自己和尊重“他者”,才能形成文明共识,从而在学术层面上加强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研究阐释,进而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