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 “节约”:
     从马具到治理智慧

  • 陶行知的三次改名

  • 从媒介发展看中国武术传播

  •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 “节约”:
     从马具到治理智慧

  • 陶行知的三次改名

  • “节约”:
     从马具到治理智慧

· ·

陶行知的三次改名

◇张策华

陶行知(1891—1946),又名陶█(gàn),教育家,以教育救国为志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中华大地开展了系列教育创新实践。他一生中曾三次改名,第一次由“陶文濬”改为“陶知行”,第二次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第三次由“陶行知”改为“陶█”。

陶行知在金陵大学就读期间,深研中学与西学,尤其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观,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并于1911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认为先知后行、知行并重,强调认知的基础地位,将知凌驾于行之上。

随着教育实践的开展,经过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等推进实施,陶行知在实践中不断审视知与行的关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哲学反思中,陶行知的哲学观、教育观开始发生转变,逐渐认同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将“行”放在第一位,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认为先行后知,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行动是知识的母亲,并于1934年将名字改为“陶行知”。